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东形势研讨会暨《阿拉伯发展报告黄皮书》推进会”在北语阿拉伯研究中心召开


       


       2019年11月29日,“中东形势研讨会暨《阿拉伯发展报告黄皮书》推进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召开。中心主任、《阿拉伯发展报告黄皮书》主编罗林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黄皮书执行主编田文林作主旨发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十余位国内中东学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阿拉伯发展报告黄皮书》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发行多年,研讨会也已举办多年,得到了国内中东研究学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响应,成为了专家学者们研讨中东形势的重要平台之一。

       会议第一时段由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涂龙德教授主持,议题为“中东形势发展与变化”。学者们围绕美国、俄罗斯的中东政策变化、中东地区大国力量对比变化、地区反恐形势和内外形势展开讨论。会议第二时段由田文林研究员主持,议题为“黄皮书撰写与学科建设”。与会学者们就《阿拉伯发展报告黄皮书》的选题来源、选题特色和下一阶段的侧重点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讨。

       黄皮书执行主编田文林研究员首先对中东局势进行总体分析。他认为,目前中东权力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经历着自身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原本处于配角地位的土耳其、伊朗、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在地区事务中跃跃欲试,俨然将广袤的阿拉伯世界当成了地缘博弈的主战场。以色列在“以强阿弱”的新背景下,地区政策越发强硬。伊朗也利用目前的中东变局,积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土耳其咄咄逼人的地区政策,同样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土耳其军队之所以在阿拉伯邻国如入无人之境,大背景就是阿拉伯世界整体衰落,非阿拉伯国家相对崛起。从内政看,阿拉伯世界至今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发展停滞,改革失败,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权力空转。2011年中东剧变既是上述矛盾长期积累后的集中爆发,也使阿拉伯世界元气大伤,地区影响力空前下降。从外交看,阿拉伯世界非但没有通过团结联合实现“用一个声音说话”,反而在一系列重大历史考验中相互内耗,导致政治碎片化趋势持续加剧。他总结认为,尽管从全球角度来看,这些非阿拉伯国家是“中等国家”,但目前这些国家的政治抱负普遍大于自身实力。长远看,这对中东的和平与发展影响深远。

       社科院王金岩副研究员分析了摩洛哥在两轮阿拉伯之春中都保持稳定的原因。她通过实地访谈得到的具体事例总结出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政治上灵活、包容。2011年,北非多国发生政治动荡后,摩洛哥国王适时进行了全面的宪法改革,得到各个政党的拥护。二,经济上相对公平。摩洛哥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快,人均收入不高,同时贫困率也是北非最低。因此没有发生其他北非国家因国富民穷而产生的民怨。三,社会群体间相互融通。摩洛哥社会中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并存;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多个宗教共生;相互间和平相处。四,军事上强力直控。摩洛哥军队接受国王的直接管控,反恐能力强,使得摩在今年间地区安全恶化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大规模恐袭事件。五,外交上均衡。摩洛哥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保持友好关系,与各大洲经济强国的关系尤其紧密。其与阿尔及利亚仍有领土争端,但也显露出逐渐缓和的迹象。

       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王震研究员分析了当前中东反恐形势及对中国反恐的影响。他认为当前全球和中东的反恐形势正在发生急剧变化。虽然近期美国击毙了“伊斯兰国”组织的头目巴格达迪,但该组织的影响力不会迅速消失。无论是对于该组织的全球网络,还是对于其所激发的全球跨国圣战运动的影响都比较有限。全球反恐战争形势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一方面,9.11后中国获得的短暂“战略机遇期”已经消失,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意愿在减少,我们在“涉疆”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空前增大;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反恐战线上的战略收缩使阿富汗、叙利亚等地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叙利亚“圣战老兵”向我周边地区回流的风险也在随之上升。

       现代院中东所副研究员秦天重点介绍美国在中东的军事部署。他指出,2019年来,美军中东部署主要呈现重伊轻叙、重海轻陆两大特征。自5月以来,美军向中东增兵1.4万,以海空军力量为主,都在波斯湾方向,旨在遏制伊朗而非打仗。在叙利亚,美国进退反复,最终实现了很有限的撤军。不管增兵还是撤军,美军卷入中东事务的意愿在下滑。一个突出的例证是,目前美军尽管有一个航母战斗群部署在波斯湾,但美军已经放弃了在波斯湾保持航母战斗群常态部署的要求。

       现代院欧亚研究所尚月副研究员分析了俄罗斯的中东政策。她指出,中东与俄罗斯地理距离近,利益关切深。苏联解体后,俄一度自顾不暇,对中东的影响力降至历史最低点。自2015年军事介入叙利亚危机以来,俄以叙利亚为支点,在中东稳扎稳打,步步进取:既在全球层面与美国在该地区分庭抗礼、形成对峙,又在地区层面巩固、恢复和开拓了多组双边及多边关系,逐渐提升了对该地区的影响力。2019年,俄罗斯中东外交务求实效,在巩固既得利益的基础上继续有所突破。目前看,俄罗斯在中东的投入并未严重消耗国力,却达到了掌控叙利亚问题主导权、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等效果,对中东影响力也升至冷战后最高点,收获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经济、安全效益。但也要看到,俄罗斯“重返”中东存在局限性:一是难以撬动改善与西方关系的杠杆;二是难以取代美在中东的绝对主导权;三是难以长期维系“巅峰”状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的唐恬波助理研究员分析了2019年以来伊拉克大规模反政府抗议。她指出本轮抗议与此前相比,在起因、无组织性和反伊朗情绪高涨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两大新特征。一是暴力迅速升级,二是抗议者拒绝接受政府任何让步,坚持要摧毁整个政治体系。她进一步分析认为伊拉克的困境折射出“阿拉伯之春”的两个教训,一是单纯建立选举民主并不能解决治理问题,反而可能令民众寄望于强人政治。二是中东的阿拉伯世界的集体塌陷与以色列、土耳其、伊朗三大非阿拉伯力量的崛起,刺激了各国阿拉伯国族主义的复兴。

       对外经贸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教授对2019年席卷阿尔及利亚、苏丹、伊拉克、黎巴嫩等国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进行分析,提出“阿拉伯之春2.0”的概念,并分析了两次阿拉伯之春的区别。他指出第一次运动的动因是当时石油价格处于高位,各国经济快速增长,民众渴望尊严。而第二次运动则源于2014年开始的油价暴跌,导致目前各国经济形势困难。政权为民众和裙带关系提供的资源减少。因此此次运动的主要动因是民生问题和腐败问题造成的矛盾。究其根由,他认为建立在地租经济、宗派主义基础上的阿拉伯旧秩序已难以为继;建立在善治和高生产率基础上的阿拉伯新秩序仍需时日。丁隆教授进一步分析认为,此次运动有三个特点。一,信任危机:抗议者对执政党和反对派都不信任,寻求新的政治力量。二,和平抗议:为防止夭折,抗议采取和平方式。三,去宗教/教派化:示威人群超越宗教/教派分歧。他最后分析此次运动的前景,认为四个国家的抗议运动短期内难以平息,可能传导、扩散,导致第二次阿拉伯之春到来。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寿慧生研究员分析了美国的中东政策,认为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沿袭了奥巴马政府的收缩政策,试图以低成本的方式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和地位,但又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政策反复摇摆,意图模糊不清。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特朗普政府在宏观外交战略方面缺乏统筹安排,在战术上难以明晰。这是特朗普政府外交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中东地区也不例外。这种战略模糊的根源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一是美国对自身在全球的战略布局目前正处在一个反思和争论的阶段,难有明晰的战略指导。二是特朗普政府外交决策团队内部分歧严重,在维护传统的介入政策和逃离中东陷阱之间政策立场严重对立。三是特朗普本身在外交决策方面的认知能力和行事风格造成决策上的干扰。基于这些因素的分析,他认为美国的中东政策在未来的特朗普政府期间将延续目前的局面,难以有清晰的路线图,反过来也可能会加剧中东局势的恶化。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王晓丽副研究员着重分析中东地区的教派冲突形势。她认为,中东地区作为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历来是全球伊斯兰运动和组织发展的策源地,因此教派关系的变化不仅对中东地区产生影响,其外溢作用对全球安全与稳定的冲击不容忽视。近年来,以伊拉克战争和叙利亚战争为分水岭,中东地区的逊尼派和什叶派教派力量对比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地区大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以教派矛盾为工具,阵营化对抗特点凸显,相继衍生出“伊斯兰国”、中东难民潮、卡塔尔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涉及安全、人口和能源方面的系列问题,教派问题成为影响中东地区关系和国别政治中的显性因素。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涂龙德教授就阿拉伯世界以穆兄会为首的政治伊斯兰势力的新动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着重回顾了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发生的局势变化及其与政治伊斯兰势力走向衰落之间的关系。例如,埃及、沙特等国近年来打出的反恐和去极端化“组合拳”,直接针对以穆兄会为首的政治伊斯兰势力,对穆兄会造成了沉重打击;叙利亚代理人战争所蒙上的教派冲突色彩,使政治伊斯兰势力长期以来宣扬的伊斯兰“大一统”梦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动摇了政治伊斯兰信徒们的理想信念;今年以来苏丹巴希尔政权的倒台、年轻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反宗教倾向以及临时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去宗教化举措,都与巴希尔时代的伊斯兰政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在总统选举前踌躇满志,而选举结果却不尽人意等等。这些迹象都表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阿拉伯世界都对政治伊斯兰的危害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试图通过渐进式的意识形态革新,在错综复杂的中东地区谋求主动,在全球经济存量博弈的残酷竞争中争取先机。而政治伊斯兰势力,由于其观念陈旧、资源贫乏和能力下降等方面因素,近年来在阿拉伯普通民众中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都呈快速下降趋势。阿拉伯国家作为政治伊斯兰势力的策源地,正逐步迈向后政治伊斯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