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总结和充分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实践导向。这一思想既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它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总结,同时也着眼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需求。这一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关注并回应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以此为导向进行理论创新,确保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促进社会发展。
区域国别学是交叉学科,不仅吸收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比较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还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论。区域国别学聚焦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具体问题,如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治理机制、文化特征及对外交往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区域国别学是“边学、边建、边用”的学科,重视从丰富的国际国内实践经验中总结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观点。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深化对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的理解提供宝贵素材,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相关理论。
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与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它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深入细致的研究,帮助中国更好地理解外部环境变化,增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落地生根。
该学科注重培养既懂专业又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鼓励学者们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分享研究成果并吸收先进理念。这不仅促进了理论水平的提升,也为进一步深化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地区间互动模式的演变,区域国别学不断更新自己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保持理论上的前瞻性与实践上的适应性。同时,积极引入新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区域国别学通过将深厚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具体的实践问题中,再反过来用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科自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也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内在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表明,“两个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也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我们党打开了理论创新的空间、拓宽了理论创新的路径、激发了理论创新的活力、彰显了理论创新的文化主体性,不仅在“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的意义上表征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的认识新高度,表征了我们党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上的精神新高度,表征了我们党在自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进文化创新上的实践新高度,也从思想解放层面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展现开放性、创新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理论逻辑。
区域国别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它整合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这不仅促进学术创新,也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更多元化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积极回应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挑战,将理论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该学科紧密围绕国家对外开放、外交政策制定等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对特定国家或地区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支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始终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并根据时代变化调整研究重点和服务方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国别学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鼓励中外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同时坚定地维护中国文化自信。这种做法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思想,也适应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区域国别学注重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在国内发挥重要作用,还能走出去参与国际事务、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从而促进中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这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的内在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重大原理性创新。
当下,中国在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需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浩荡而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洞察世界大势,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问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对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创造性升华,既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实践基础,也对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前瞻性意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担当。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承担起日益重要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发展经验“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以愈发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社会治理,而中国学术界参与全球知识构建的任务变得越来越急迫。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正是对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特别是紧迫现实需求的有效回应,也是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及时反应。
高校的区域国别学建设,更是要基于“国家需求”,逐步建立立足中国、系统完备的学科体系,时刻准确把握国家战略动向,持续与时代前进步伐同频共振,在学科“交叉融合”的不竭动力中不断突破,以期实现“错位领先”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