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刘岚雨应邀到我院波斯语专业做讲座


2025年10月29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讲座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一楼515教室顺利举行。讲座特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刘岚雨副教授主讲,北京语言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壮教授主持,吸引了本、硕、博同学参加。讲座主题为“遏制经济:从政治逻辑理解当代伊朗经济发展中的怪象”。



刘岚雨老师首先从概念入手,简要介绍了经济学中的若干经典悖论——如“托克维尔悖论”与“资源诅咒”。在此背景下,刘老师提出了数个值得注意的“怪象”:伊朗革命最初反对专制,最终却形成凌驾世俗权力之上的教权体制;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长期受外部制裁但并未陷入类似当年伊拉克的极端贫困。随后,刘老师引入政治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政策常被短期政治目标所驱动而非长期经济稳定。而通过对伊朗数据的观察,刘老师指出一个有趣现象:伊朗经济增速常在选举前一至两年下滑。这本身即是一个需要解释的“怪象”。针对这些现象,学界主要有三类解释:油价波动、经济制裁与派系竞争。刘老师通过图表量化分析直观地指出,油价与制裁的影响往往被高估。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派系竞争又忽视了最高领袖在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在进一步分析中,刘老师主要聚焦于伊朗最高领袖与历届总统之间的互动及其合法性来源:最高领袖的合法性主要依靠意识形态,而总统更多依赖程序性选举与施政绩效。因此,总统倾向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巩固政绩,而最高领袖则有抑制过快世俗化的动机,从而对经济增长的节奏进行调控。正是这种二元合法性结构,形成了伊朗经济的内在制约,并成为其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成因。与此同时,刘老师也强调,总统主导的绩效型治理在伊朗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济面对外部压力时的韧性。由此可见,理解伊朗经济的“怪象”需要兼顾意识形态权威与绩效治理之间的长期张力。

讲座最后,刘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互动,耐心回答了同学们提问,并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整场讲座资料详实、逻辑清晰,为研究伊朗政治——经济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文/何乐星 图/焦佳伟)




联系电话:010-82303510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00-11:30 14:00-17:00
办公地点:北京语言大学教五楼

版权所有© 2019 北京语言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联系电话:010-82303354 (8:00-17:0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00-11:40 14:00-17:00
办公地点:北京语言大学18号楼
版权所有© 2019 北京语言大学 国别和区域研究院